
寒露知时节,满庭秋风起
寒露,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,秋季的第五个节气。进入寒露,时有冷空气南下,昼夜温差较大,并且秋燥明显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记载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寒露时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,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。
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”意思是说:鸿雁排列成队大举南迁;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而贝壳的条纹、颜色与雀鸟相似,以为是雀鸟变成的;此时菊花普遍开放。
展开剩余77%寒
露
节气习俗
登高赏菊
1
寒露时值农历九月,人们一直保持着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,山区层林尽染,游人登高远眺,心旷神怡。农历九月又称菊月,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,登高赏菊成了这个时节的乐事雅事。
斗蟋蟀
2
白露、秋分和寒露,是北京、杭州等地市民斗蟋蟀的高潮期。蟋蟀也叫促织,听见蟋蟀叫通常就意味着入秋了,天气渐凉,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,也就是“促织鸣,懒妇惊”,《诗经·七月》中的“九月授衣”也是这个意思。
饮菊花酒
1
寒露节气接近重阳节,此时菊花盛开,为除秋燥,一些地区有饮“菊花酒”的习俗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、酒曲酿制而成,也称作“长寿酒”,味道清凉甜美,有养肝、明目等功效,饮菊花酒也寄托着人们祛灾祈福的愿望。
寒露节气博看荐书
《雪线上的奔布拉:我给孔繁森当翻译》
西藏岗巴县坐落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雪域高原,被人们称为“生命禁区”。这里,天高地远,人迹罕至,但在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上,却曾有着感人至深的故事,将人性的光辉与坚韧展现的淋漓尽致。本书是一部深情回忆与真实记录交织的长篇报告文学,通过孔繁森在西藏的第一任秘书兼翻译阿旺曲尼的深情回忆,为我们展现了他与孔繁森在岗巴县共同度过的日日夜夜,感受他们携手藏族干部群众改变岗巴面貌的艰辛历程。光荣在于平淡,艰巨在于漫长,本书反映了孔繁森首次入藏事迹,不仅展现了孔繁森与藏族同胞同甘共苦、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,更深刻揭示了这种精神作为老西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的精神内涵。
《看不见的客人》
这是一本带有反思性质的社会小说,情节相扣,极具社会反思价值,表现出不良家庭环境给女性带来的伤害与后果,对现今读者有极大教育意义。出身卑微的安东妮一路都希望通过武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,从而选择了警察作为自己的职业。这天,在一场浪漫烛光晚餐的餐桌旁,年轻貌美的女孩安世丽出了意外事故。她的同事不断暗示她肯定是安世丽的男友在作祟,但安东妮觉得没有那么单纯,因为这个出事的女孩看着漂亮乖巧,她好像在哪里见过,觉得这一切并非巧合,感觉是安世丽要嫁祸于人,这个女孩另有故事。
寒露节气养生
寒露时节,饮食养生需在平衡五味的基础上,根据个人具体情况,适当多食甘、淡、滋润的食品,既可补脾胃,又能养肺润肠,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。此时宜多食用芝麻、糯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柔润食物,同时增加肉类、鱼、虾、大枣、山药等,以增强体质。少食辛辣,宜吃各种时令水果,包括梨、葡萄、苹果、桃等。俗话说“西风响,蟹脚痒”“九月团脐,十月尖”,寒露时节菊黄蟹肥,雌蟹卵满、黄膏丰腴,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。
俗话说: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。”脚部受冻,身体抵抗力就会下降。中医认为,足部是足三阴经及足三阳经所经之处,若脚部受寒,寒邪循经侵入人体,会影响其脾胃、肝胆、肾及膀胱等脏腑功能。因此,在寒露节气外出时,要穿着保暖的鞋袜和衣裤,避免足部受寒。
发布于:北京市亿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